《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讀后感800字
給四星不是因為這書寫的很好,而是帶有啟發性〈針對選擇困難戶〉
這本書的年代有點久遠,(畢竟時代發展的這么快),所以現在看#選擇過多帶來更多的是負面的影響#就需要批判性看待。
↓↓↓
針對選擇,互聯網用戶的習慣在這幾年里不斷被培養,而互聯網的多元事物其實蠻符合這本書里面講的『選擇過多』,但用戶體驗顯然也并沒有那么糟糕。
相反地,如《長尾理論》中提到的,更多的選擇其實也是能產生更多的好處。
□比如說我們從過去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做出選擇的情況,向擁有更充裕的資本和更低成本(也是歸功于互聯網的內容泛化和去中心化,瀏覽和搜索幾乎沒成本,放棄選項和對比選擇更方便)轉變,從熱門產品的選擇開始轉向更具個性化的小眾產品,廣大吃瓜網民開始脫離大眾化趣味發現并尋找代表獨特個性的小情趣,所以有些人樂衷于淘寶,海淘,討厭撞衫,也有一些人樂衷于嘗鮮……
當然,當面臨的是投入度更高的產品過選擇項,文中提到的選擇悖論也基本能戳中痛點。
所以總的來說,還是看選擇的成本和類型,有些人甚至期待更多選擇,為了響應時代的有個性需求,所以本書的觀點不能一概而論。
↓↓↓↓↓↓↓↓↓↓↓↓↓↓↓↓
O 面對太多的選擇,最大化者的麻煩在于沒有客觀主觀的條件去審閱眾多的選擇,沒有想不到,只有找不到,僅執著于要找到所有選項就很可能足夠耗盡選擇者的精力和耐心,最后可悲的從一個選擇者變成一個『撿拾者』,這種吃力不討好又連環啟動后面的『后悔機制』
這種比較適用于解釋對個人來說相對重要的,成本比較高的選擇,或者說,抉擇。
所以作者站在人文關懷的角度,鼓勵大家聰明地做一個『滿足者』并了解后期的心理『適應機制』,從而在太多選擇面前做一個幸福的人。
這些觀點,在限制較多又必須做出選擇的情況下,是可以參考或應用的理性,仍是有價值的。
總的來說,是可以值得快讀的書。